当前位置:首页 > 三八线上的交锋(三八线的较量) >

三八线上的交锋(三八线的较量)

来源 相去无几网
2024-06-28 14:28:5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三八线上的交锋,以及三八线的较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抗美援朝是那一年发生的?

1、抗美援朝发生在哪一年,经历了多长时间?

1950,三年。

(抗美援朝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

(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抗美援朝历史背景是?

(1)日本投降

1945年8月8日,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对日宣战。

10日,苏联占领朝鲜雄基,不久苏军迅速向南推进。

13日,苏军开始在朝鲜东部清津地区登陆。

14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由于美国没有想过日本会这么快投降,当时主要兵力投放在日本,只能眼看着朝鲜即将被解放。

(2)三八线的设立

三八线就是北纬38度线,从地图上三八线贯穿朝鲜半岛东西两端,把整个朝鲜半岛一分为二。

最早三八线这个想法是由日本人提出的,但是美国觉得如果按这样划分,北朝鲜比南朝鲜的面积要大,而且三八线离汉城太近。

但是当时也没有别的办法,便只能这条建议被报给美国总统杜鲁门,并与苏联协商。

最后苏联负责三八线以北的日军受降,三八线以南由美军负责。

中国志愿军是怎样攻克三八线的?

四十二军在第三次战役中被部署在左翼集团。他们要突破的地段是永平到马坪里的江面。在这里,纵深山川交错,丛林密布,两侧是临津江和北汉江。

四十二军的右翼是个叫蛾洋岩的地方,海拔264米,虽然不高,但位置非常重要,是通往清平川的门户,而清平川又是加平南朝鲜军撤退的要道。因此,南朝鲜军在这里构筑了有铁丝网和各种明暗火力点的环形防御工事。

战斗开始后,担任尖刀的一二六师三七六团二营四连首先冲上去对铁丝网实施爆破。但是,连续上去3个爆破组都失败了。

四连二排副排长李元志急了,紧了一下腰带,一下子扑到在铁丝网上,铁丝网立刻被压出了一个凹形缺口。他回过头来对战友们喊:快冲啊!我掩护你们!

突击排和后续部队一个接一个地从李元志的身上冲了过去。李元志身上多处负伤,倒在铁丝网上,胸前和肚子被铁丝网划破无数道口子,鲜血直流。

冲过去的战士们用冲锋枪和手榴弹消灭了南朝鲜军。被南朝鲜军吹嘘为坚不可摧的蛾洋岩被志愿军踩在脚下,联合国军的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志愿军二营把缺口一打开,一营和三营随即从缺口中拥入。前进中,一营遭到南朝鲜军火力阻击,三营营长立即率领部队迂回到南朝鲜军的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南朝鲜军在前后夹击下难以招架,只好放弃阵地溃逃。

三七六团突破后,紧随其后的三七八团进至机山里东南山区,三七七团插到上芦菜洞。至此,第一二六师完成了突破蛾洋岩的作战任务。

四十二军的另一突击力量是一二五师,他们要攻克的是被南朝鲜军称为天险的道城岘。这里地形陡峭,道路崎岖,是易守难攻的天然防线。南朝鲜军在这里利用险要的地形构筑了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用两个加强连防守。

战斗打响后,一二五师三七四团一营在炮兵的掩护下,首先向1010高地发起攻击。一营在攻击途中遇到无法攀登的悬崖峭壁,不得不改变攻击路线,激战一夜,到次日6时才攻下高地。担任助攻的小分队歼灭了1010高地上的南朝鲜军一个排后,向1010高地运动时也遇到了绝壁,只好回撤。

三七四团攻击受挫,一二五师师长果断地改变主攻方向,由三七三团从341高地向道城岘西面的无名高地攻击。

三七三团一连是尖刀连,连长冯传祥带着全连来到无名高地下。他抬头一望,只见白茫茫的山顶右侧是悬崖峭壁,左边是一条通往山顶的羊肠小道。冯连长思考了一下,决定从南朝鲜军防守较弱的右侧陡壁上攻击。

冯连长派出连里的尖刀排二排,由副连长左宝富率领,沿着陡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陡壁又陡又滑,有的战士跌了下去,掉进了深不见底的山谷。战士们咬紧牙关,抑制住悲愤,继续攀登。终于爬上了陡壁。

南朝鲜守军发觉志愿军上山来了,立刻用猛烈的火力进行压制。左宝富带着全排迂回到南朝鲜军侧后,但遇到了一个暗堡,队伍被压在暗堡前抬不起头来。

四班战士白云祥大喊一声:跟我上!带着身边的梁文忠扑向地堡。两个人爬到地堡边上,白云祥掏出两颗手榴弹,拉火后,说了声:见鬼去吧!就塞进了地堡里。轰、轰两声巨响后,地堡被炸毁了。

二排趁势发起冲击,但没冲多远就又被一个机枪阵地挡住了。

梁文忠手握手榴弹向级强阵地冲去,边冲边喊:奶奶的,老子揭了你的盖子!这时,一串子弹击中了他,他身子一震,摔倒在地。他抬起头,摇晃了一下脑袋,就又向地堡爬去,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手榴弹扔进了南朝鲜军机枪阵地。机枪阵地被炸毁了。

同志们,冲啊!为牺牲的战友报仇啊!二排的战士们呐喊着继续前进。

这时,二排只剩下10多个人了,他们在四班长白云祥的率领下,迅速炸开路障,向最后一个口子姜氏峰冲去。

在前进的路上,他们又遇到了一个地堡。通信员李林茂迂回到地堡的后面,往烟筒里扔了一颗手榴弹,炸掉了这个地堡。

道城岘的战斗也呈现出胶着状态。四十二军军长吴瑞林当机立断,调军预备队一二四师的两个营加入战斗。

一二四师师长苏克之向吴瑞林保证:道城岘就是铁打的,我也要突过去!他把三七二团二营调了上去,同时让团作战股长杨芝清直接指挥前卫四连行动。

二营指战员踏着齐膝的积雪,沿着近70度的陡坡前进。在前进途中,他们遇到了三七三团一营一连,杨芝清与四连明确了相互协同行动。二营四连在一连的左翼向南朝鲜军进攻。

1日凌晨2时,四连摸到了南朝鲜军的阵地前沿,被南朝鲜军发现。南朝鲜军立即集中轻重机枪实施火力拦阻。四连三排迅速展开,集中火力压制。副排长张琪在火力掩护下从侧面迂回到地堡前,向地堡的射击孔扔进了两颗手榴弹,两声闷响之后,南朝鲜军的地堡被炸毁了。

四连一声呐喊,向南朝鲜军的阵地纵深发起攻击,一举攻占了道城岘。三七三团趁势冲进道城岘山口。在两支部队的共同攻击下,三八线上的天险被攻克了。

历史上,中国和美国一共发生过几次战争?时间事件

朝鲜战争指1950年6月爆发于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因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导致300多万名平民死亡,另有约300万人成为难民。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1950年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南非、埃塞俄比亚)在韩国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

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回顾抗美援朝:中国元帅与美国五星上将的交锋时刻

文/陈辉

第一回合:麦克阿瑟损兵折将1.5万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朝鲜人民军所向披靡。1950年8月中旬,南朝鲜军队仅剩下几万人,连同前来增援的10万美军被围困在朝鲜最南端釜山的狭小地域。

危难时刻,麦克阿瑟力排众议,率领美军实施了仁川登陆,将朝鲜人民军拦腰斩断,使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朝鲜战局发生逆转。美国国内掀起了一股颂扬、崇拜麦克阿瑟的狂潮。

正当麦克阿瑟走上军事生涯的辉煌顶峰时,彭德怀开始迎战了。

当时,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总兵力44.1万余人,其中地面部队34.9万余人,海军5.6万余人,空军3.6万余人;投入各种作战飞机1100余架、舰艇200余艘。而朝鲜只有3个师的兵力尚可坚持作战,大部分兵力被困在南朝鲜,溃不成军;中国出动陆军6个军,总兵力约29万。然而,中国军队一个军装备的火炮,仅相当于美军半个师装备的火炮,且彭德怀手中没有海军和空军。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在朝鲜战场与南朝鲜军发生了遭遇战,从而拉开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序幕。这是彭德怀与麦克阿瑟第一回合的交锋。

麦克阿瑟采取以南朝鲜军为先导,美、英军殿后,以师甚至团、营分兵冒进,长驱直入,向中朝边境逼近。

彭德怀最初的部署是打防御战。但麦克阿瑟用兵神速,抢先到达预定作战地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没部署完毕前,南朝鲜军第六师第七团已经窜到鸭绿江边的楚山,向中国边境炮击。

彭德怀的第一作战方案只得废除。在第一回合刚开始的较量中,麦克阿瑟棋胜一着。

敌变我变。彭德怀立即修改部署,决定:以志愿军第四十二军主力于东线黄草岭地区阻击“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向江界方向推进,钳制东线之敌,保护西线志愿军主力的侧后安全;集中志愿军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和四十二军一二五师于西线,在云山、温井、熙川地区,各个歼灭南朝鲜第一、六、八师;并确定了先打南朝鲜军,再打美英军的原则。

10月25日,志愿军第四十军在朝鲜温井地区与南朝鲜军第一师、第六师先头部队遭遇,全歼了敌人一个加强营和一个炮兵中队。

面对首战胜利,彭德怀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眉头紧锁。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后来回忆说:“我们原定计划是利用战役发起的突然性,一举歼灭伪军两三个师。现在这样一打,过早地暴露了我军,能否实现战役企图,就难以预料了。这天中午就餐时,彭总一言不发,边吃边沉思,后来转过身对我们说:‘好事多磨,恐怕又要改变计划喽!’”

午餐后,彭德怀听取了志愿军第四十军一一八师师长邓岳的遭遇战汇报。为了适时捕捉战机,他又一次临机应变,果断地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命令各军:抓住战机,分头歼敌!

而麦克阿瑟却忽视了这次与志愿军的遭遇战,认为中国不敢与美国公开对抗,只是中国小股部队的虚张声势,他坚持分兵向中朝边境冒进的战法不变。

正因为这“变”与“不变”,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在西线,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于云山地区歼灭美军王牌“开国元勋师”——骑兵第一师和南朝鲜军第一师2046人,其中美军1840人。歼灭英军第二十七旅一个榴炮营。在东线,志愿军第四十二军歼灭美军陆战第一师、南朝鲜第三师、首都师2700余人,有力地配合了西线作战。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彭德怀指挥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共歼灭美军、英军、南朝鲜军1.5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麦克阿瑟“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稳定了朝鲜战局,使北朝鲜在生死线上起死回生。

第一回合的较量,麦克阿瑟输了。

第二回合:麦克阿瑟沦为“蠢猪”司令官

彭德怀在第一回合交锋获胜后,没有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反而节节后退,把麦克阿瑟搞懵了,志愿军官兵中也有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

笔者采访了彭德怀当年的秘书杨凤安。杨老是军事科学院原副军职研究室主任,从解放战争后期起就跟随彭德怀,抗美援朝期间担任彭德怀的军事秘书兼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直到朝鲜战争结束。笔者请杨老解释了当年志愿军第一次战役“胜仗撤兵之谜”: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我们打垮了美军王牌骑一师、陆战一师,南朝鲜军第三师、第六师,歼敌1.58万余人。正在志愿军势如破竹,乘胜追击时,彭总在作战室中突然命令:‘各部队停止追击!’当时,作战室的人都愣住了,我也很纳闷。

“彭总看出了大家的心思,解释说:‘麦克阿瑟错误地估计了我军的出国兵力,认为我们过江的部队人数不多,只不过是一支象征性的部队。麦克阿瑟狂妄得很,他求胜心切,还会卷土重来。所以我考虑采取诱敌深入,适时地放弃阵地,诱敌进入预定战场,再合围歼灭。’

“彭总的解释为我们解除了困惑。志愿军副司令邓华、洪学智都同意彭总的战法。后来,彭总又命令部队大踏步地后撤20公里,并在沿途丢掉小锹、背包等物品,造成仓皇逃跑的假象。果然,‘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上了钩,大批的‘联合国军’进入了彭总布设的口袋阵。”

麦克阿瑟果然像彭德怀预料的那样“卷土重来”。事前,尽管他乘专机专门到了朝鲜新义州以西鸭绿江出海口上空视察,但仍狂妄地认为中国军队是“象征性进攻”、“装备低劣,怯战败走”,中共军队只有6万至7万,并不是不可侮的力量。于是,他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

第一回合的交战,使麦克阿瑟“感恩节前返乡”的计划落空,现在,他提出了“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总攻势”。

在这一方案中,麦克阿瑟为阻止志愿军增兵朝鲜,发动了以轰炸鸭绿江上所有桥梁为主要目标的空中战役,每日出动飞机1000多架次,连续轰炸达两周。

与此同时,麦克阿瑟集中了美军、英军、土耳其军、南朝鲜军共5个军、13个师、3个旅和一个空降团22万人的兵力,仍分东西两线向中朝边境全面推进。第二回合麦克阿瑟投入的兵力比第一次战役增加了8万多人,拥有作战飞机1200多架。在强大的航空兵支援下,麦克阿瑟分散兵力,平面推进,发起全线进攻。

为了对付麦克阿瑟的“圣诞攻势”,彭德怀集中了9个军30个师38万余人,其中西线23万人,东线15万人。

11月16日,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开始试探性进攻。彭德怀指挥志愿军按计划且战且退至24日,将西线的敌人诱至延兴洞、上九洞、丰田里一线,将东线敌人诱至柳潭里、新兴里地区。此时,“联合国军”已呈现出兵力分散、侧翼暴露、后方空虚态势。

11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第二次战役。

当日黄昏,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和第四十二军在西线志愿军各军的配合下,向德川、宁远地区的南朝鲜第七师和第八师发起反攻。26日拂晓,志愿军第四十二军歼灭南朝鲜第八师大部。26日14时,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将南朝鲜第七师的5000余人基本吃掉,其中俘虏2000多人,打开了战役缺口。

与此同时,志愿军第四十军也向西线的正面之敌美军第二师发起进攻。四十军的任务是割断南朝鲜军与西面美军的联系,保障德川、宁远地区的作战。26日,志愿军第四十军缠住了美二师,消灭美二师1000多人,使其无法东援,从而支援了德川、宁远的战斗。

在德川、宁远地区的战斗中,彭德怀指挥志愿军歼灭南朝鲜两个师的大部,割断了“联合国军”的东西线联系,从美第八集团军的翼侧打开了战役缺口。美第八集团军主力的右翼完全暴露,西线志愿军形成了对敌人实施侧后战役迂回、正面突击分割、各个歼敌的有利态势,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

志愿军捷报频传,麦克阿瑟深感不安,他紧急调动美军“开国元勋师”——骑兵第一师和土耳其旅增援,企图堵住战役缺口。

彭德怀采取双层战役迂回,切断了美军第八集团军的退路。28日,志愿军第四十二军完成了外层迂回任务;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粉碎了土耳其旅的进攻,穿插到三所里,切断了美军第九军的退路,完成内层迂回;志愿军第三十九军重创了上九洞地区的美军二十五师。至此,志愿军在西线对美军第九军形成了三面包围,“联合国军”侧后受到严重威胁。麦克阿瑟这时才如梦初醒。29日,他命令“联合国军”开始全线收缩。

按照麦克阿瑟的命令,美军第一军向平壤方向退却,第九军第二师从三所里突围。美军骑兵第一师和英军第二十九旅北援接应,但却被穿插到三所里的志愿军三十八军一一三师在他们之间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美骑兵第一师与第九军第二师的败兵仅相隔一公里多,却死活不能会合。麦克阿瑟急得破口大骂:“什么‘开国元勋师’,都是饭桶!”

麦克阿瑟看到从三所里突围无望,又组织败军企图从龙源里突围,但又一次被志愿军一一三师三三七团所阻拦。志愿军三十八军主力迅速向三所里和龙源里靠拢,志愿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六十六军给予积极配合。12月1日19时,战役结束。此役,西线志愿军歼灭南朝鲜第七、八师和土耳其旅大部,给美二师歼灭性打击,重创了美骑兵第一师、第二十五师,共歼敌2.3万余人,缴获、击毁各种火炮500余门,坦克100余辆, 汽车 2000余辆,各种枪支5000余支。在东线,彭德怀指挥志愿军第九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对美军第十军分割包围,给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步兵第七师歼灭性打击,全歼了美军“北极熊团”——步兵第七师第三十一团,共歼敌13916人。

第二次战役从11月25日打响到12月1日结束,共消灭了“联合国军”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解放了朝鲜首都平壤,“联合国军”败退到“三八线”以南地区,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被世界军事家称为经典战役。毛泽东高兴地称赞:“彭德怀同志很能打硬仗、恶仗。他这次运用得更大胆,是用两个军迂回,四个军突击,双层包围,围追堵歼,打败了美国所谓王牌骑兵师,又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这下,麦克阿瑟可惨了。美联社、合众社痛声疾呼: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最黑暗的年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用尽污言秽语大骂麦克阿瑟是“最坏的笨蛋”、“蠢猪式的司令官”。麦克阿瑟的威望一落千丈。

第二回合较量,麦克阿瑟又输了。

第三回合:麦克阿瑟失去汉城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麦克阿瑟集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34万人,在“三八线”以南部署了三道防线,改变以往兵力部署,将南朝鲜军部署在第一线,将美、英军部署在第二线。

彭德怀集中志愿军6个军,在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的协同下,向敌人的“三八线”防御体系实施正面进攻。

在第一、二次战役中,由于敌人火力强,又有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的快速增援,包围敌人一个师、一个团,很难将敌全歼。彭德怀针对这一现实,改变战法,一般只包围敌人一个营或一个连,快速歼敌,快速撤离战场,由“大口吃敌,改为小口吃敌”。

1950年12月31日,彭德怀下令展开第三次战役。31日17时,经过炮火准备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2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组成的“三八线”防御阵地发起进攻。不到一天时间,就全部突破南朝鲜军防线。

志愿军乘胜向美、英军防线攻击,志愿军利用一个师或两个团包围美、英军一个营,先后包围了美军、英军近20个营,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1951年1月2日,彭德怀指挥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全线突破敌人防御纵深15至20公里,将麦克阿瑟的整个部署打乱。麦克阿瑟担心又被迂回包围,担心其10多万大军拥挤在汉江北岸背水一战,陷入险境,无可奈何地在1月2日开始全线撤退。

志愿军第五十军在高阳以北击退美军第二十五师的抵抗后,截断英军第二十九旅的退路,全歼英军1个步兵营和“二战名将”蒙哥马利的“王牌”皇家坦克营,活捉了坦克营营长。志愿军第三十九军在议政府歼灭美军二十四师二十一团一部,并歼灭英军二十九旅两个连。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四十军在议政府以南歼灭美军第二十四师十七团一部。

紧接着,美、英军的第二道防线又被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全部突破。

南朝鲜军拼命地跑,英军拼命地跑,美军也拼命地跑。李奇微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描述了他的部队狼狈逃窜的情景:“他们没有秩序,没有武器,没有领导,完全是在全面败退。有些士兵是依靠步行或乘着各种征用的车辆逃到这里的。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逃离中国军队愈远愈好。他们扔掉了自己的步枪和手枪,丢弃了所有的火炮、迫击炮、机枪以及数人操作的武器。”

彭德怀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一鼓作气占领了南朝鲜首都——汉城。

1月8日,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中朝军队将麦克阿瑟的战线从“三八线”推进到37 度线附近,向前推进了80至110公里,共歼敌1.9万余人。

第三回合的较量,麦克阿瑟再一次输了。

第四回合:麦克阿瑟告老还乡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突破“三八线”,占领汉城后,正在向南乘胜追击时,彭总又果断地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他对几名志愿军领导说,乘胜追击容易,但我们要十分慎重。

第一,敌人虽遭第三次沉重打击,但主力没被削弱,后备力量很强,技术装备仍占极大优势。第二,敌人在“三八线”以南地区有既设的坚固工事。第三,我军相当疲劳,特别是减员很大。第四,随着战线的逐次南移,后勤运输线已延长到550公里到700公里,在敌机封锁袭扰之下,我后方弱点暴露更多,前运后送更加困难。

“彭总这次命令部队停止追击是顶着三股压力的。”杨老表情严肃地说。一是志愿军官兵和朝鲜人民军正在进攻的势头上,突然停止进攻,感到不好理解。二是经过三次战役,把“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占领了汉城,国内普遍认为美国佬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一鼓作气,就能把“联合国军”赶出朝鲜,对胜利的期望值过高。最后一股压力来自苏联驻朝鲜大使兼军事顾问拉佐瓦耶夫。他曾是二战后期苏军进入朝鲜向关东军进攻时的苏军集团军司令员。

杨老说,当时拉佐瓦耶夫的基本观点是朝鲜战争可以速胜,主张乘胜追击。他说,在苏军的战斗条令中,没有进攻胜利后停止进攻的;彭总则认为朝鲜战争是艰苦的持久战,当前必须停止进攻,防止敌人反扑。

事实正像彭德怀预料的那样,麦克阿瑟企图在志愿军孤军深入后发起第二次仁川登陆。发现志愿军没有上钩后,便在第三次战役刚刚结束十几天,就集中了“联合国军”5个军16个师又3个旅和一个空降团及其全部的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地面部队共23万余人,发起了全面反攻。由于彭总及时命令部队停止攻击,后来又主动后撤,放弃汉城,采取机动防御的战略,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第四次战役从1月25日至4月下旬结束,共歼敌7.8万余人。

经过四个回合的较量,美国当权者已经失去对麦克阿瑟军事上的信任。后来,麦克阿瑟又与杜鲁门总统在是否扩大朝鲜战争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

1951年4月11日15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事先没有通知麦克阿瑟,通过新闻媒体宣布解除了麦克阿瑟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陆军总司令的职务,此命令立即生效。从此,那个“叼着玉米芯烟嘴,握着曲柄手杖,穿着佩戴五颗上将银星的开领衬衫”的麦克阿瑟,从军事舞台上消失了。

朝鲜战争结束后,各国军事家对麦克阿瑟与彭德怀的交锋做了这样的评价:“麦克阿瑟头一次领略了彭德怀有别于他国的用兵之道,感到异样、新鲜、诡异、莫名。”“麦克阿瑟和他的部队遇上了一个全新的对手,他对对方出手的方式、动作、时机、战术运用、火力特点和谋略运筹都不适应,无所适从。”“彭德怀以全新的战略战术给麦克阿瑟等美国将军上了一堂他们铭刻终生的军事课。过去对麦克阿瑟一向仰之弥高的美国将军们,这一次真切地看到了麦帅灰暗的脸色。”

三八线上的交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三八线的较量、三八线上的交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