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李兰娟重大成果(李兰娟发布重大研究成果) >

李兰娟重大成果(李兰娟发布重大研究成果)

来源 痛心入骨网
2024-06-28 14:12:21

今天给各位分享李兰娟重大成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兰娟发布重大研究成果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李兰娟在非典时期,创造了哪些记录?

李兰娟,1947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传染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2003年抗击“非典”的工作中,李兰娟对全省“非典”防治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控制了可能扩大的“非典”疫情,实现了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杜绝了第二代病人,在全国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李兰娟还率攻关小组开展“非典”病毒检测、发病机理及防治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更多的创新理念运用到行政工作中去,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卫生领域的进展和动态,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在抗击“非典”中,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确保浙江省没有发生二代病人和医务人员被感染,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她率攻关小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系中国内地第二株登录Genbank;首次发现PBMC中有复制型SARS-CoV存在,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方面李兰娟认为,科学科研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大力培养,不仅要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还重在德育。她对学生做科研一定要严谨求实,绝对不允许任何虚假。现如今,新型冠状病毒正在困扰着我们,已经73岁的李兰娟院士依旧在一线斗争。希望老人家可以身体健康,在科研方面有更高的成果。

除了在这次抗击疫情中贡献突出,李兰娟的一生还有什么成就?

在疫情期间,最辛苦的还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他们整天整夜的都在工作,去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全球各国与新冠病毒斗争仍旧持续着, 特别是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的国家,如美国、印度 ,他们还是没有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我国疫情基本得到很好控制,看来我们的饿国家还是比较团结的。

在疫情期间,为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每天都在辛勤的奔波,就是为了能让疫情的到好转,她就是李兰娟,她是197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事传染病医疗已经有30多年了 。一直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人,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遇到苦难的时候,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去维护我们祖国的安全。

李兰娟预测随着冬季的到来,第二波疫情很大可能潜伏着,即将会爆发,特别是一些一线城市,如上海、深圳 、北京还有一些人流量大的城市,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出门在外一定要戴口罩,为了自己的健康,也是别人的将康,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 。 但我相信,不管怎么样,通过我们坚持不惜,团结的精神,肯定会坚持过去的,中国人名永远都是最棒的,是我们的骄傲。李兰娟是第一个提出封城的人,从而有效阻止了疫情的发生。

她一直都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医生,对于患者从来都不会马虎,她一直都是非常的细心的,。 在她心里,患者就是第一位,只要坚持不懈,患者肯定会成功的。想必当初的非典,肯定很多人还历历在目,同时也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最后经过李兰娟医生坚持的精神,不放弃每一个病人,最终还是研发出来解药,最终人类还是战胜了困难。给了人类一个健康的生活。

李兰娟的突出贡献

1986年,李兰娟申请到了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青年科研基金,为攻克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的世界性难题,她历经10余年,艰苦攻关,攻克了人工肝治疗中易出血、低血压等难点,创建了一套疗效确切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至78.9%,慢重肝病治愈好转率从15.4%上升至43.4%,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她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取得成功后,她毫无保留地向全国同行传授这项技术,浙医一院先后举办了八期国家级人工肝成果推广学习班,在全国30多个省市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人工肝技术,取得同样好的疗效,使众多的重肝患者重新升起了生命之帆。

李兰娟还多次应邀去北京、上海等地应用人工肝技术抢救肝衰竭病人并获成功。北京人民医院血液科一位接受移植的患者,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黄疸迅速上升,生命危在旦夕。在接到要求会诊的电话时,李兰娟正远在舟山海岛出差,她立即决定带领人工肝治疗组火速进京,为患者做了4次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使患者转危为安。

人工肝项目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她积极向全国推广,该项目被列入国家医学继续教育重点培训和推广项目。浙医一院传染病科成立了人工肝中心及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李兰娟教授多次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全国20余个省市300余家医院开展应用人工肝技术。

她还但任中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主持制定我国《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明确了开展人工肝技术须具备的条件及人工肝治疗的适应症、相对禁忌症、疗效判断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她主办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际暨全国人工肝会议,主编了我国第一步《人工肝脏》专著。李兰娟还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关论文,和日本等国家开展专业协作,担任国际血液净化学会中国理事,提高了中国医学界在治疗肝炎方面的国际地位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工作中,李兰娟对全省“非典”防治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控制了可能扩大的“非典”疫情,实现了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杜绝了第二代病人,在全国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李兰娟还率攻关小组开展“非典”病毒检测、发病机理及防治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更多的创新理念运用到行政工作中去,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卫生领域的进展和动态,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和规划。

此外,在抗击“非典”中,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确保浙江省没有发生二代病人和医务人员被感染,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她率攻关小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系中国内地第二株登录Genbank;首次发现PBMC中有复制型SARS-CoV存在,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疫情中,李兰娟院士做出了什么贡献?

2020年的一场病疫,让我们记住了无数的"逆行者",更记住了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84岁的钟南山爷爷,73岁的李兰娟奶奶。

"李兰娟口罩下的勒痕"一度占据了热搜榜单很久,这位慈眉善目又雷厉风行的奶奶,是这场疫情中的灵魂人物之一。

从疫情暴发初期到武汉解封,李兰娟院士三进武汉抗疫一线。73岁的她数度深入“红区”,直面病毒威胁,与疫魔顽强斗争,率领团队从死神手中抢回了多位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医生的使命,已经牢牢地刻进了李兰娟的骨子里,不论年龄多大、不论身居何位,救死扶伤,是李兰娟一生所要践行的目标。

1月18日,李兰娟亲赴武汉听取汇报,并到武汉市收治新型灌装病毒感染者最多的金银潭医院和华南海鲜市场实地调研。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的措施,这是李兰娟第一时间给出的建议。

这一天也是李兰娟73岁的重要转折点,因为这天之后,李兰娟没有一天是凌晨2点前睡的。

1月22日,李兰娟提出武汉封城的建议,并从北京飞回杭州,全身心投入实验,一个星期的时间,领导杭州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出了3株(30日增加到8株)毒株。

1月24日,李兰娟飞回北京参加会议,当晚在首都机场吃了一顿饺子算是年夜饭,深夜又返回杭州。

2月1日,李兰娟主动请缨去武汉一线。

2月2日凌晨4:40,李兰娟抵达武昌,稍作休息就和医疗队成员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开展工作。

李兰娟说:"当前抗新冠病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关键,浙江在抗击H7N9时,总结了一套经验。这次,浙江的危重症病人救治时,也用上了人工肝技术。浙江的经验应该应用到全国。这次去武汉,我们会把四扛二平衡这一套浙江经验带过去,希望武汉的危重症病人得到救治。"

2月4日,李兰娟抵达武汉的第三天,她的团队发现了"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病毒。"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突破。可是,脏水也随之而来,矛头直指李兰娟。

"我没有时间对付这些谣言。"李兰娟在接受访问时,只是匆匆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在李兰娟看来,这些谣言总会不攻自破,与新冠肺炎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决不能浪费在这些无聊的谣言上。

有些人把自己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而李兰娟把病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夜以继日地对新冠肺炎病毒进行研究,不顾疲惫地进入"红区"探视病情,在李兰娟的人生字典上,对自己的标记永远是一个医生。

3月31日,李兰娟院士团队撤离武汉,但她依旧继续关注着疫情。无症状感染者应该怎样管理和治疗?会不会出现第二波疫情?这些问题李兰娟都还在和她的团队一起研究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李兰娟院士就像披甲上沙场的巾帼英雄一样,值得人们尊敬。

李兰娟重大成果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兰娟发布重大研究成果、李兰娟重大成果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最新文章